日本的防腐电杆确实很多,事实如此。那为什么日本不把这些防腐电杆(架空线路)改成入地电缆呢?
最根本的原因显然是没钱
虽然早在1880年,纽约、费兰蒂、伦敦就几乎同时出现了埋在地下的电力电缆线路,但在当时,大家并不觉得街头的电杆会影响市容。但后来,电杆越来越多……街头的“蜘蛛网”终于成了一个问题……
日本是早期发达国家,日本的城市上空的管线是历史遗留问题,入地工程量太大,积重难返。防腐电杆虽然不美观,但并不妨碍使用,所以在预算安排上自然不是考虑对象了。
根据日本国土交通省公布的数据,伦敦、巴黎、香港的无电线杆率为 100%,(在浙江杭州主城区也很难看到电杆),而日本全国范围(城市市区的主干道)仅为 15%,即便在日本大城市中,大阪市为 35%,名古屋市为 21%,首都东京主城区也只达到 41%。
有人要问,既然已经意识到问题,为啥不把主城区的架空电线都埋入地下呢?这样不就看不见防腐电杆了吗?您可千万别把这事想简单了!但就施工来说,就面临很多困难!
1.电缆入地造价高,耗资大,其投资是架空线路的8--10倍。建设的高成本,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电缆入地建设的进度。
之前针对 2020 东京奥运会,日本国土交通省计划首先在东京都中心城区实现 " 完全无电线杆化 "。根据预算日本国土交通省每年最多只能提供 300 亿日元(约合人民币 18.86 亿元),而把电线埋入地下的工程平均每公里耗资约 6 亿日元(约合人民币 3800 万元),也即:政府每年预算仅够埋 50 公里的电线杆!照此推算,到 2020 年也只能埋 350 公里的电线杆,而东京的公路里程是 2.4 万公里。所以说,显然还是由于资金问题……日本GDP虽说是世界第三(GDP约为中国的一半),但面对这种绝对烧钱的施工也捉襟见肘啊。
2.目前城市的地下资源非常紧张,地下自来水、燃气、污水等管线林立,给电缆隧道的施工造成的难度越来越大。而且在某种程度上,电力隧道是一次性资源,一旦隧道资源被充分利用,在邻近道路再次修建隧道的可能性很小。因此,如果政府部门没有提前做好电力隧道资源的规划利用工作,临时把架空电线换成电缆、放到地下的可能性非常小。
地震较多……
这个问题比较好理解,地下的东西一旦坏了,维修起来无论如何都是个头疼的事情。
地下的隧道中的电力电缆一旦发生故障,抢修工作难度相当大!确定故障点困难,隧道空间狭小,人员难以活动,占路施工又会受到交管部门的很大限制……所以,地下电缆抢修所耗费的人力、物力和财力成本实在是高。
日本面临一个对电力建设有较大影响的问题就是:地震较多。地震对地上、地下电力设施的毁坏程度是惊人的。
灾害发生时,防腐电杆倒塌导致 “二次灾害 ” 的情况很多。1995 年,阪神大地震发生时,神户市长田区等住宅密集地区倒塌的防腐电杆堵塞通道,消防车和救护车无法抵达现场,延迟救助。阪神大地震中电力用防腐电杆倒塌数量约为 4500 个,东日本大地震因海啸导致 28000 个防腐电杆倒塌。
推行架空防腐电杆缆入地的话,将大大减少 这种“二次灾害 ” 的发生,但在被施工破坏、地震毁坏之后修复起来,恐怕要比修复架空线路困难得多!因此,从运行维护角度来说,对于地震频发的区域,架空线比地下电缆更加靠谱。
2014年年初,美国设在波多黎各的全球最大的射电望远镜,因为电缆在6.4级地震中损坏,出现故障,维修花了10万美元…
我国大城市主城区为何少见防腐电杆?
我国的防腐电杆总数不少,但大城市的主城区还真不常见。
一来我国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,低压电网还没有日本那么密密麻麻,改变起来的工作量相对小些。二来,我国政府和国家电网、南方电网对这个电缆入地的推动力度非常大,资金有保证,自然进展顺利。
目前,中国很多大城市的核心城区都不允许有任何新建架空线路,不管你多大电压等级,都得乖乖地电缆入地,而且很多管线隧道的钱,都是政府出,管线统一规划。